中国音像资料馆的详细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系统概述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是中央电视台自彩电中心工艺系统建设以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一项电视工艺系统建设项目。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位于西城区真武庙二条九号,原国家广电总局灰楼旧址。北邻光大大厦,西侧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总占地面积7050M2,建筑面积44829 M2,建设总高度为72.20M,地下2层,地上17层。土建工程于1999年9月8日正式开工,2002年8月30日通过竣工验收。2000年3月成立工艺设计工作组,2002年9月进行工艺系统方案征集招标,2003年7月开始安装工艺系统设备,2003年9月1日整个工艺技术系统完成设备安装、系统集成和功能联调。 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几代电视人的艰苦努力,中央电视台目前已拥有相当数量的节目资料和素材资料。这些音像资料是中央电视台最为宝贵的财富,而且还是中央电视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有力的发展和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资本和信息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节目制作播出的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音像素材都急需加以复制和保护。中央电视台现有的磁带库在磁带存放、磁带管理、磁带保存等方面都已无法满足需要。从各方面业务需求来看,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的电视媒体,其音像资料存储和管理业务根本不能仅依靠现有的设施和系统来承担。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建设既承担着抢救音像资料的历史责任,又肩负着改善音像资料存储环境、提高音像资料管理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的现实重任。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一期工程的建设,在组织实施上是以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部分)工艺设计工作组为系统总设计和总集成,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负责各分项系统的设计集成,首次在我台的工程建设中采用技术咨询顾问和工程管理顾问为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技术咨询支持和工程建设实施管理的模式,为巨大复杂系统工程的建设摸索出了成功实施的经验。 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系统的建设采用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在应用系统中首创了基于工作流的三层结构;用于近线存储节目数据的大型数据流机械手磁带库的规模和容量在世界广播电视媒体业界位居第一;在国内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应用软件中首次采用了国家广电总局最新制定的《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作为音像资料编目的标准。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对内为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播出提供音像资料信息支持与服务,对外为广大媒体和受众提供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的查询、检索服务、视听服务和信息服务。同时具有以下功能: ◆ 按照现代化的音像资料管理流程,科学有序地整理和存储原始音像资料; ◆ 对于正在运行的音像节目和素材资料进行实时入库处理并妥善存放; ◆ 对音像资料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音像资料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 ◆ 充分体现库存音像资料的价值,直接或间接地为节目制作和播出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对音像资料信息进行存储和保存。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系统的建设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设计工作组负责总设计和总集成。参与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公司有: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运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长天应用软件有限公司、国际精华株式会社、中视远图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公司为美国汇特集团;技术咨询公司为北京新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工程开通了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到中央电视台的光纤网络和通讯系统,系统实现了对电视音像资料的原始介质库存管理、音像资料的预处理、上载、转码、提取关键帧、内容编目加工、检索查询、视听审看、远程服务和信息发布、节目资料下载、用户安全认证等全部功能。建设了网络中心/通讯中心机房、计算机中心机房、数据流磁带库、AV中心机房、数据上载机房、编目工作区、查询检索工作区、自助审看区、专业视听审看间、原始介质磁带库、四声道同声传译室和480平方米报告厅等机房和工作区。 目前,一期系统具备20万盘原始录像磁带存储能力,在线数据存储量45TB,近线数据存储量400TB。10个人工上载工作站和一套自动化机械手上载系统,每日上载数据量为130小时,馆内设有80个编目工作站可完成每天上载数据的编目整理工作。在公共检索大厅开通了10个查询检索终端,在自助审看区开设了10个单/双人审看席,在3个标准视听室中可以审看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系统可以进行各种规格和格式的录像带复制及光盘制作。在报告厅可以播放高清晰度电视资料,设有四通道同声传译系统以适应国际性学术交流研讨的需要。大规模数据流磁带库设有10台磁带驱动器,可存储5500盘数据流磁带,数据流存储量1000TB。系统现阶段存储容量为10万小时,最终设计目标存储容量为100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