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的特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持续性(也称永久性):学习者能一直保持在学习状态除非自己取消学习要求,并且学习过程是连续的、无缝的。
2、可访问性(也称可获取性):学习者可以访问到的学习资料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任何形式。
3、直接性(也称及时性):学习者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直接从服务器或是从对等网络中获取信息,通常是及时的,如点击学习在线视频即可实现即时播放(在网速得以保证的情形下)。
4、交互性:学习者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实现信息交互、学习互动。
5、主动性:当服务器定位到有用户进入所属区域时,会主动发送服务内容,供用户选择,主动提供服务。
6、教学行为的场景性:学习可以融入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 。 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或所需的知识可以以自然有效的方式被呈现出来 。 这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注意问题情境的特点。
泛在(Ubiquitous)及普适(Pervasive)概念的引入源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加州Xerox(施乐)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博士在1991年提出。
“Ubiquitous”原为拉丁文,意思是“神无所不在”。它被用于形容网络无所不在是源于电脑技术的进展,电脑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无所不在地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要推动Ubiquitous Society,一般认为有三个普及任务,包括计算机的普及、连结网络的普及、服务享受的普及等。
以泛在/普适计算为背景的研究计划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泛开展的,绝大多数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所都启动了相关的计划,如美国的MIT,CMU,Stanford,UC Berkeley;德国的GMD,University of Karlsruhe;英国的Cambridge,Lancaster等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意为使计算机融入人的生活空间,形成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计算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不再局限于桌面,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常规、非常规计算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泛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