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赏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为时化背景,虚构了“未庄”这个旧中国农村的缩影,以贫苦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创作动机来看“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整篇小说共九章。
作品通过对阿Q生活处境和不幸遭遇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关系。阿Q勤劳却依然一贫如洗,他不仅物质上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甚至连姓赵的资格也被地主赵太爷剥夺了。地主阶级对于农民不仅进行物质上的剥削,而且在精神上实施奴役和摧残。
小说通过阿Q与革命的关系,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所谓的革命党人对于阿Q的革命行动的排斥,深刻地揭示出“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广大民众的觉悟,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此外,本文揭示了阿Q那种以虚伪的优胜状态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法”,中国国民的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的病态心理。小说通过暴露国民的这一病态心理特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性的弱点,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扩展资料
《阿Q正传》主要内容:
作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阿Q。在旧中国农村小镇未庄,阿Q贫无立锥之地,只得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他的现实处境悲惨之至,但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靠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战胜”了很多人,可终究拯救不了自己的性命,丧生在封建统治者的屠刀下。
创作意义:
《 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间,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创作出阿Q这么一个典型形象,代表的不是一个而是千万个,是为了唤醒旧中国的无数麻木的中国人的灵魂。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