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的谥是什么意思是褒义还是贬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谥号无褒无贬。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所以有褒有贬。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扩展资料
谥号的分类
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1、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注: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字数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的情形下,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隋炀帝。
但是从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六字。清朝皇帝谥号达二十二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