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布规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多因复成铀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他铀矿床和非铀矿床一样,应以大地构造单元或区域构造单元为整体加以研究,而不宜用行政隶属区划作为依据。特别是在研究低级别或小范围的矿床分布规律时,更显得用大地构造或区域构造单元的优越性。因为大地(或区域)构造单元,常常跨越行政区划,甚至是跨越国界的。如中国的铀成矿带常是跨越省界,欧洲波希米亚铀成矿域就跨越德国、捷克和奥地利几个国家。
矿床的空间分布单位,通常从大至小依次分为洲际成矿带→成矿域(省)→成矿带→矿田→矿床的级别或序列,如环太平洋洲际成矿带、华东南铀成矿域、波希米亚成矿域、雪峰—九岭震旦—寒武系成矿带,鹿井矿田和鹿井矿床。它们的相应大地构造单元,依地洼学说分别归为环太平洋地洼带、中国东南地洼区、波希米亚地洼区,雪峰—九岭地穹系,万洋山—诸广山地穹和丰洲地洼盆地,本节只研究多因复成铀矿床这一级别的空间分布规律(图10-3)。
现今发现的多因复成铀矿床,绝大部分在地洼区内分布,而地洼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在世界各地不尽相同,它们对矿床定位起着首要的大地构造控制作用。姚振凯(1988)、罗朝文和王剑峰(1990)均指出,有古地台、地盾的元古宙活化区(地洼区)和中新生代活化区(地洼区)及其他时代地洼区控制的铀矿床。为此,我们根据地洼区前身的大地构造单元性质,把地洼区分为:①地盾或克拉通活化的地洼区;②地槽活化的地洼区;③地台活化的地洼区及④中间地块活化的地洼区等(表10-2)。
表10-2 多因复成铀矿床时空分布表
表10-2 多因复成铀矿床时空分布表
图10-3 世界主要多因复成铀矿床分布图
图10-3 世界主要多因复成铀矿床分布图
成矿带:Ⅰ.加拿大地盾边缘活化地洼成矿带;Ⅱ.地中海中间地块活化地洼成矿带;Ⅲ.俄罗斯—乌克兰地槽活化地洼成矿带;Ⅳ.中南非克拉通活化地洼成矿带;Ⅴ.哈蒙中俄地台活化地洼成矿带;Ⅵ,中国东部地台活化地洼成矿带;Ⅶ.澳中地槽活化地洼成矿带。矿床:1.中西湖;2.凯湖;3.布兰德河;4.诺聂帕尔格;5.施列玛;6.哈姆尔;7.奥聂施斯克;8.基洛夫格勒;9.克里沃罗格;10.罗辛;11.申戈洛布韦;12.维特瓦特斯兰德;13.格拉乔夫;14.中国熊家;15.薰坑;16.连山关;17.大新;18.汪家冲;19.金银寨;20.铲子坪;21.坌头;22.鹿井;23.贾比卢卡;24.兰杰;25.库恩加拉;26.纳巴勒克;27.玛丽-凯思林;28.奥林匹克坝
地盾或克拉通活化的地洼区,故名思义,是从克拉通或地盾活化而成的地洼区,也就是由前寒武纪古老地台活化而成的地洼区。因此,这种地洼区及其内的矿床形成时间较早,以古元古代时为最发育。如上节所述的古元古代形成的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矿床及其所在的南非地洼区,是在古元古代南非地盾卡普丽尔—德兰士瓦克拉通活化后所成。又如加拿大地盾南侧布兰德河域的古元古代克拉通及其内的布兰德河矿床,是古元古代克拉通活化所成的地洼区及其控制的布兰德河石英卵石砾岩型铀矿床。上述两个古元古代克拉通,在新太古代均为地槽,经肯诺兰造山运动后形成褶皱带,至古元古代才演化成克拉通,但在古元古代中期克拉通盆地发生活化作用,演化成古元古代地洼区。这类克拉通活化的地洼区内突出的成矿特点,就是先形成古元古代石英卵石砾岩砂矿型铀矿化。这是世界最早在地壳缺乏游离氧的大气条件下形成的古砾岩砂岩铀矿化,后在古元古代中期克拉通盆地产生活化,形成古元古代地洼区,并有脉状沥青铀矿叠加于先成砂矿化之上,最终形成工业的多因复成铀矿床(图10-4)。
图10-4 多因复成铀矿床时空分布图
图10-4 多因复成铀矿床时空分布图
1.地槽阶段;2.地台阶段;3.地洼阶段;4.沉积成岩期铀富集;5.变质期或交代期铀预富集;6.热液(热水)期工业富集成矿;7.热液(热水)叠加的次要成矿期;8.淋积叠加成矿期
据大量资料分析,没有经过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改造作用的地盾或克拉通,甚至是活化改造作用不明显的区段,以及现在为地盾或克拉通的构造单元,都不可能有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形成。
地槽活化的地洼区,显然是从地槽回返固结后,产生活化作用转化的地洼区。地槽回返后或许有过短暂时间的地台阶段,由于没有留下可靠证据,故而仍然看成是地槽活化所成的地洼区。这种直接由地槽区转化的地洼区,多见于古元古代地槽区的活化,可能是古中元古代陆壳处于周期性的活动状态,少有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时期即地台阶段。如澳北地区古元古代派因—克里克地槽在古元古代末期赫德森构造运动作用地槽回返后,于中元古代在格林维尔构造期转化为地洼区,并形成兰杰、贾比卢卡一批多因复成铀矿床。又如在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盆地区,古元古代为地槽阶段,到中元古代已活化为地洼区,形成凯湖、中西湖等一大批超大型多因复成铀矿床。对上述两个地槽活化所成的地洼区,前人多把中元古代沉积看成是地台阶段沉积,是因为他们用传统槽台学说的大地构造理论,未把陆壳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阶段)从地台区(阶段)中划分出来。我们依地洼学说,认为上述两地区中元古代沉积内,有巨厚的火山喷发岩和巨厚的红色碎屑岩(类磨拉石建造),已不属于地台阶段岩石建造特征,而是活动型大陆壳岩石建造,故列为地洼阶段沉积。上两个地区均有太古宙富铀的花岗岩、片麻岩作为最早的原始铀源层体,在古元古代渺地槽沉积阶段形成含铀的黑色岩系,在古元古代地槽回返的变质作用中,含铀黑色岩系变成含晶质铀矿的石墨片岩、片麻岩,在中元古代地洼阶段格林威尔构造-岩浆活化期内,形成多次热液或热水改造成矿的铀矿化叠加富集,并形成多因复成铀矿床。在部分矿床内的表部,如兰杰矿床,还有近代淋积铀成矿叠加。可以认为,古元古代地槽活化的地洼区,地壳成熟度高,铀分异作用较充分,才形成众多的高品位超大型的多因复成铀矿床。
同样,没有经过活化的地槽区,特别是优地槽内,是没有多因复成铀矿床形成和分布。优地槽缺乏含铀岩石建造的形成条件,地壳过于活动不利于铀的沉淀富集。在有些文献中出现再生地槽术语及其内的铀矿床,实质上说,再生地槽就是地洼区。再者,传统槽台说认为,地槽、地台一经形成定终身,不看其后的演化和变化,永远是地槽或地台,时间观点不突出。地洼学说却认为,一个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在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归属,相互有方向性的转化和演化关系,现阶段大地构造性质归属,是按现今大地构造属性进行划分。如华东南加里东地槽区,经海西期地台阶段后,现阶段已是华东南地洼区。我们认为,研究大地构造中加上时间概念,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对传统的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完善。
地台活化的地洼区,是从地台区活化演变所成,分布广,是研究程度较高的一类地洼区。从地台活化时间划分,有中元古代地台活化所成的地洼区,如中南非加丹加地洼区;有中生代地台活化的地洼区,如中国东南地洼区,以及由其他时代的地台活化区。就多因复成铀矿床的空间分布分析,以中生代地台活化区分布的矿床类型和数量最多,铀储量较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中元古代地台活化的地洼区,形成了扎伊尔申戈洛布韦矿床。新生代地台活化的地洼区,分布少,矿床不多,意义较小。以中国东南地洼区为例,地台区延续到中生代初的三叠纪晚期,在印支期造山活化作用下形成中生代地洼区。其中分布的多因复成铀矿床类型最多,有碳酸盐岩型、硅质角砾岩型、黑色页岩型、碳质板岩型、砂岩型、火山沉积岩型和花岗岩型等,赋存一大批工业矿床,成为中国的重要铀成矿域。
中间地块活化的地洼区,实质上是由小地台活化的地洼区。该小地台四周被新形成的地槽区或活动带包围,在四周构造运动影响下,使小地台产生构造-岩浆活化而成为地洼区。因此,过去多数学者把中间地块列为地槽区范畴。许多中间地块是由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构造-建造组合的岩石组成,其底部有花岗岩片麻岩穹隆分布。在围绕中间地块的渺地槽坳陷内形成了浅海相的富铀岩石地层,在中间地块内部也可形成浅海相富铀地层,但属地台阶段沉积,如黑色碳硅质页岩富含铀,成为铀源层。中间地块活化作用期间,原先成断裂再次活化,发生断块位移及伴有岩浆活动,有时还形成断陷盆地及大量类磨拉石建造充填沉积,同时对先成铀源层进行再造,形成黑色页岩和砂岩型铀矿床。欧洲波希米亚地块(有人称捷克地块)是其例。该中间地块在太古宙至古元古代为前地槽阶段,属结晶基底形成时期。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寒武纪为地槽阶段,早古生代奥陶纪至—石炭纪,为地台阶段,在坳陷中形成了富铀的黑色岩系。从中石炭世至今已转化为地洼阶段,在早二叠世发生了强烈的海西期构造-岩浆活化,以及中生代红色类磨拉石建造充填于断陷盆地内。在构造-岩浆活化再造成矿中,形成了黑色页岩型多因复成铀矿床(如德国诺聂帕尔格和施列玛矿床)。在地洼阶段晚期白垩纪,形成了断陷盆地内的富铀砂岩的铀源层,后经阿尔卑斯构造运动活化,使铀源层活化再造,形成哈姆尔等矿床,其矿石年龄为35Ma、25Ma和6Ma的多次叠加成矿的工业铀矿床。
据大量实际资料表明(Ю.M.舒瓦洛夫,1980),中间地块在中生代产生的构造-岩浆活化,最有利于铀成矿,因为它是全球性的铀成矿期。其次是晚古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化成矿期,它在欧洲海西构造运动所成地洼区内强烈发育。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定位,与深大断裂构造的活化有着密切的时空联系,特别是不同方向深断裂交叉处,是多因复成铀矿床最有利的赋矿空间场所。对于长期遭到隆起和剥蚀,以及内部断块断裂活化不发育的较均质的中间地块,即没有侵入体和火山喷发岩相伴随的断裂活化,没有类磨拉石建造充填的断陷构造盆地的中间地块,不利于形成多因复成铀矿床。因为没有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不能为铀源层再造成矿提供能源、动力源和补充的深部成矿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