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谈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脑海中总能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夕阳西下,范仲淹立于岳阳楼之上举目远眺,将景色尽收眼底,但他眼中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风云变幻,而是天下人,天下事,是整个大宋的天下。
其实范仲淹的一生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悲惨的。中途还曾改名换姓,直到当官之后才能够将自己的真实姓名改回来。这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这对一个要遵守礼节的人来说,其实是有点忌讳,但是没办法,一切为了生存。
范仲淹的祖上是吴越国赫赫有名的人物,后来归降于大宋,其父也担任着重要官职,但是在父亲死后家道开始中落,甚至一贫如洗,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带着他改嫁,同时也改名换姓为朱说(yue)。
起初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祖上的辉煌,但是当他得知之后便痛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年幼的他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漫漫求学路。他毅然决然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拜在戚同文的门下,在数10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已经深得儒家经典,同时更有着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他以朱说之名登榜,一介寒儒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由于已经有了朝廷的俸禄,他便把母亲接过来侍奉。到了天圣六年,在母亲逝世之后便恢复自己范仲淹之名。
当他进入朝中之后,最开始是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他便向宋仁宗大胆揭发。触碰了吕夷简的利益,便被怀恨在心,诬陷他结党营私,挑拨君臣关系。昏庸的宋仁宗听信了吕夷简的话,直接将范仲淹调配去了南方,直到西夏的战争爆发之后才调到陕西去驻守边境。
在边境的范仲淹多次立功,宋仁宗又觉得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他召集回京命为副宰相,目的是能够进行一些改革。
在这个腐朽的内部,范仲淹深知毛病出在哪里。但是他又不能够一下全盘托。奈何面对咄咄逼人的宋仁宗,遂提出了10项的改革措施。想要恢复祖宗辉煌,又或者说心中也有野心的宋仁宗,便采取了范仲淹的改革措施,而这次改革也被称为庆历新政。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朝代进行改革的时候,那么提出改革的这个人下场会非常惨,其实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就能看出,哪一个变法者有好的下场,被车裂的商鞅就是变法者的榜样。范仲淹这次变法也不例外。刚刚实施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因为他的改革触及到了皇亲国戚,王权贵族的利益,这些人纷纷联合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法;而那些原本就对范仲淹心怀不满的人,更是每天在宋仁宗面前说范仲淹的不好,直到最后又说起了他与人结党营,私滥用职权,这是想要篡位的节奏。
上面我们也说到了宋仁宗,他是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昏庸的。当看到这么多人都反对新法就动摇了起来,被逼无奈的范仲淹已经无法在京城立足,便主动要求回到陕西驻守边境;在他前脚刚走,宋仁宗后脚就下令废除新的政法,此次变法宣告失败。
如果说他的变法能够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变法成功的话,那么宋朝就不会在后期那么的积弱,也不会说整个朝代就一直处于积弱之中。宋其实是比较繁华的,但是却由于太过繁华,赚的钱太多,便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毕竟人性的贪婪是永无止境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智慧过人,心系天下百姓、心系君王、心系社稷的人,奈何生错了年代。虽然变法只推行了一年,但是却开放了北宋的改革之风,同时也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前奏。虽然后期他在地方为官,但是也鞠躬尽瘁。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所倡导的先优后乐思想更是历代能人志士为之坚守的节操,也为儒家思想树立了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