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头陀就是苦行僧的意思. 以下资料供参考 「头陀行」为心甘情愿地自我偏苦、吃苦的修道生活方式。 早期『阿含经』中载有「十三头陀法」。「头陀」(dhata)意为「修治身心,舍弃贪欲,去除尘垢烦恼」,是释迦佛时代古印度宗教修持中的一派,也是印度各小国间社会上所尊崇的道风。由於「苦行」有助於五欲的舍弃和烦恼的调伏,而苦行者又常具有特殊的德能,因此,古印度以来,苦行僧在社会群众崇拜和信仰方面,感动力和影响力就特别地深远! 「十三头陀法」是: (一)粪扫衣--穿著废弃布所作成之褴褛衣,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的追求。 (二)三衣--佛教出家众的衣著,除了三衣(五衣、七衣、九衣)(相当於常人之内衣、外套及礼服)之外,无多余之衣。 (三)常乞食--风雨无阻,每日乞食成为习惯,於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想。 (四)次第乞食--不择贫富而顺序沿门脱钵。 (五)一座食--每日只在日中一食,以免数食防碍修行。 (六)一钵食--有「节量食」的意思,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适量的饭菜而食。 (七)时后不食--一日一食,中食之后不得饮浆汁之类,若饮之心生喜乐者,不能一心修习善法。 (八)阿练若住--远离世俗居住环境而处於安静之处所。 (九)树下住--郊外、旷野之树下住,如佛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 (十)露地住--坐於露天、空旷之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十一)冢间住--住於墓地、火葬场,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修无常苦空观感,以厌离三界。 (十二)随处住--以能得、所得为满足,任何已敷者,即如所敷而住。 (十三)常坐不卧--若安卧思虑世法,诸烦恼贼常伺其便。 此「十三头陀法」为修行头陀法者的「内相」思想处与「外相」流露处:头陀行者内持外现玩「味」头陀法的作用以破除一切贪欲,以「现起」无贪欲状态为现状;以接近少欲、知足的圣者为安身立命的「足处」。 (增含卷五、十二之六)世尊有一回与大迦叶尊者会面,关心大迦叶年事渐高,身体衰朽,劝他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而受礼请应供及穿受三衣。大迦叶尊者坚持其一贯住阿练若、行头陀行的生活习性,并对佛陀说:「如果如来您不成无上正等觉,我则成辟支佛,而辟支佛则终究未来际尽行於阿练若头陀行的。所以,虽然佛陀您劝慰於我,但我还是不敢舍本行更学其余修行者的方式。」 世尊具法眼,从法饶益、义饶益的立场称扬大迦叶尊者的头陀行,他说头陀行具两方面的益利: (一)头陀行,可以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 (二)头陀行在世者,如来之法亦当久住於世,设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恶道便灭,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 『增含』卷十二之五中世尊有更进一步的开示:「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何以故?因我常称叹诸头陀行故,若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世尊如此维护头陀行法,尚有更现实层面的意义吗? 『杂含』一一四一经中大迦叶尊者回答世尊问义而说:我观察所得,阿练若头陀行有二种益利:「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这就说明了头陀行的二大功能是: (一)现法住乐,即禅坐行道时能住於安乐。 (二)为未来学道之人树立典范榜样。 佛教经论中,不仅声闻法称叹头陀行法,菩萨道的大乘论也推崇此法呢!『大智度论』卷四十九「发趣品」中说:菩萨摩诃萨住四地中,应受行不舍十法: (一)不舍阿练若住处 (二)少欲 (三)知足 (四)不舍头陀功德 (五)不舍戒 (六)秽恶诸欲 (七)厌世间心 (八)舍一切所有 (九)心不没(不生二种识处) (十)不惜一切物 论文中说明了四地菩萨不舍头陀行法,五地菩萨方不修头陀行,头陀行法对佛弟子修道生活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真正修学佛法之人,应如何掌握道法的准绳呢?「道人修道、求证,不是不知分寸而是不留分寸!」『大智度论』卷六八中有言:「修学十二头陀行者,正见居家多恼乱,故舍父母、妻子、眷属,出家行道,而师徒、同学间尚互结著於心,又复彼此时有娆乱,是故受阿练若法令身远离愦闹,住於空闲,使身远离,亦当令心远离五欲五盖。」原来古来声闻比丘所行之四圣种--著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使身心寂静--皆通於外道沙门、梵志等修道生活方式,所以『大智度论』卷六八文末,世尊说:「随应因缘著粪扫百纳衣,又受戒法尽寿著纳衣、乞食树下住、病服弊(丢)弃药」是佛未出世以来,古老传统中四圣种头陀行中的三事。佛法固以智慧为本而不以苦为先,然以头陀法有助於佛道,能随顺道法,故诸佛常赞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