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皇家警察时代的四大探长是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四大探长是吕乐,蓝刚,韩森,颜雄。
一、吕乐
吕乐CPM(1920年5月16日-2010年5月13日),又称雷洛。1920年5月16号出生于广东省潮循道海丰县附城镇鹿境乡新南村,后来全家人偷渡去香港。又名吕务乐,人称乐哥、阿叔,有“五亿探长”的称号。
香港警察队刑事侦缉处前总探长,在任时期建立了一套与黑社会制度相关的贪污机制,后沦为香港通缉犯。1990年代后的香港电影,把4位通缉犯,吕乐、蓝刚、韩森和颜雄并称“四大探长”。2010年5月13日,吕乐于加拿大病逝。
吕乐在1958年被提拔为新界区总探长之职,成为四大华人探长之首。吕乐在1940年参加香港警队时只是一名普通的着装警员。这一类警员通常是出外勤干一些最基本的警务,是一种很辛苦的角色,如巡警之类,日晒雨淋,每天都在街上走动。
由于他工作十分出色,几年后成了便装警员,然后一级级往上升。作为警员,吕乐是有能力的,也是出色的。在当时那种特殊的环境中,他不可能不贪,如果不贪,他根本升不上去,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无法得到上司的赏识。从这种意义上说,吕乐的贪,并不完全是他本人的原因,也有制度和环境的原因。
二、蓝刚
蓝刚(1920年-1989年),绰号无头,原名蓝文楷,嫌名字太文弱,入警队后改名蓝刚。1960年代和吕乐、韩森及颜雄并称“香港四大探长”,其个性较为幽默,无论语言还是动作,都十分滑稽,尤其喜欢捉弄人取乐,所以无论是警队还是黑道大哥,都非常喜欢他,由于为人斯文但善忘,故被冠以无头外号。
服务警队年期:1944至1969年,离职前职级:港岛总华探长(曾与吕乐对调港岛及九龙驻守警区)。廉署行动:1977年2月11日发出StopList,即如再入境,廉署会实时邀请返署助查。
当年四大探长的第二位是蓝刚,在四大探长中,蓝刚参警的时间略晚,比吕乐晚了四年。蓝刚入行虽晚,但升职却快,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即他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遇事从不后退。四名探长中,吕乐的资历最老,属于年轻的老探长,地位也最高,蓝刚属于后起之秀,由于他们几人私交甚厚,在警队的关系又广,
当时的香港“四大家族”(新义安、潮州帮、14K、和胜和)四大黑帮,也都给足他们面子,即使他们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这四大黑帮也送案件给他们上去交差。新警务处长上任,都需要礼贤下士,来拜访他们这几位,否则,香港的治安就会大坏,而警方根本无法制止。
三、韩森
韩森,广东东莞人,总华探长,活跃于1960年代黑白二道,与颜雄、吕乐及蓝刚同称四大探长。1940年加入香港警队,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沦陷,他回到东莞暂避。战后,韩森重返香港继续当警察,并跟随东莞籍的老前辈探长刘福,成为警界东莞帮主力人马。1971年升任新界总华探长。
四大探长排在第三位的是韩森,和吕乐以及蓝刚一样,韩森也做到了总探长之职。不过,他担任这一职务的时间比吕乐和蓝刚都晚。吕乐和蓝刚退休后,香港警方需要用人,才于1971年6月将韩森提拔为新界区总探长。
在此期间,新任港督麦里浩到任,这位港督似乎和以前那些长官作风不同,颇有肃贪之态。警署内一些人开始担心自己受累,暗暗做着脱身准备。韩森便在此时提出提前退休申请,结果,他仅仅只是当了两个月总探长便退休了。1976年,廉署发出对韩森的通缉。但此时,韩森早已经在海外定居,后来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又来到和香港没有引渡条例的台湾,直到1999年在台湾病逝,廉政公署亦因此撤销对他的调查。
四、颜雄
颜雄,香港警察队刑事侦缉处前探长,于1972年,转任警署警长。后来于1977年成为通缉犯,最后逃亡泰国。
四大探长的最后一位是颜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尖沙咀、油麻地一带,还属于九龙的边缘地带,集中了许多的棚户区,也因此成为黑道势力争夺的焦点所在,从总警司葛柏到四大华探长,均和这个地区关系紧密,颜雄更是这个地区的地头蛇。
颜雄的最后职务,便是油麻地警署的探长,此前韩森一直在油麻地一带任职,直至被提升为油麻地的探长,后来又调任旺角警署担任探长。正因为这一原因,廉政公署在那个时期,工作重点便放在这个区域,尤其是油麻地一带。
自级警员被捕或者葛柏案之后至1976年间,成立只不过两年的廉政公署,在香港警队内部,便挖出了近二十个贪污集团,数名警司级的高级警察被捕,数百名各被通缉。其中最大的一桩团伙贪污案涉及18名警务人员。此案告破之后,在香港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同时,也在警队内部引起极大恐慌。
那些已经退休退职的人士得以逃脱,看起来是够幸运,但实际上,他们的退休金被剥夺,长期被通缉只能隐姓埋名生活于异乡,有些逃往国外的连语言都不通,又不能返回,只能过着一种暗无天日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廉政公署通缉他们的同时,冻结了他们的财产,即使某些人有些财产在外地使用,因为不十分清楚当地的法律,过着的是担惊受怕的日子。
参考资料:总华探长—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