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西方文化的特点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并列,但是,西方的物质文化呈上升趋势,东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趋势。 从“分子论”到工业经济的鼎盛,或者说是到知识经济的前夜,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正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创造崭新的人类物质境界,完成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境界不高,思维空间很小,所看到的是与人类生活很近的物质范围,再往宏观和微观深入,对稍微远离人类生活的物质运动,就很难看到了。而且,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对物质本质认识的那种科学发现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西方物质文化的发展极其迅速,并很快以物质的发展力量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质观念从神学中拉出来了,而且由于高速发展的惯性,以物质的有形、凝重和光华,牵引着人类的心灵,人们趋之若骛。西方物质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涡,使整个世界文化都旋进去了,工业经济创造的物质奇迹,显示的物质力量,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达到了鼎盛。 三、败坏期:知识经济使西方文化败相显露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决定精神的,西方社会从物质文化中获得了精神的快乐,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使精神变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至堕落为促使物质文化败坏的“腐蚀剂”,因为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是附属于物质的。 西方物质文化的内涵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展而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有新的科学原理出现,人们便以此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增强文化的精神内涵,扩大认识的思维空间。到后来,新的科学发现,激发的是人们用新科技去搞经济竞争,去显示国家实力,甚至搞国家霸权主义,不太关注物质本质是个什么东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对文化精神内涵的增强,不太理会新科技是否会扩大人类对宇宙和物质认识的思维深度,人们的目光越来越短浅。 高度发达的物质境界,太快的物质发展速度,物质文化缺少人类精神的制约,使西方物质文化的败相显露。金钱政治,黑社会,贩毒,偷税,走私,色情,恐怖,霸权,核竞争,同性恋,嬉皮士等,这些丑恶现象不仅泛滥,而且还被制造成商业文化以图赚钱,商业意识导致黑色文化的产生和泛滥,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悲剧。 知识经济被人们推崇,但是对西方文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过去,孔子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讲的是把经书学深学透,你就能“齐家卫国”,干一翻为国为民的大事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与孔子那句话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学不是知识,而是对精神与物质共性的揭示。知识却是“见物不见人”的物质文化,不管人类精神是什么,不管掌握知识的人是什么德性,人们只推崇物质知识,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这样的知识越多,当然是“越反动”的,因为它干扰、破坏人类精神的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文化至极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是祸不是福。知识,以其物质性挤占了人们心中的精神空间,以其概念和定义使人的思维空间局限于物界,断掉了与心灵空间的沟通和交流。长期陷于在知识中思维,人们可以不管知识的用途是否会损害他人或社会,所以会出现高科技犯罪现象。在中国经学中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常读经书的人,经学学得越高深,越不会到社会中去犯罪。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知识程度越高,社会的安全隐患就越大,因为一旦出现科学狂人,出现精神极度空虚的具有高知识才能的人,他们一旦不好的德性发作,就会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华和凝重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着人的精神光辉。古人说:“福兮祸所伏”,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彩下伏着巨大的祸事,这是西方物质文化末期出现的败坏现象。 回答者:匿名 10-24 18:07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缺点: 1.社会高福利。这一方面的事实在欧盟成员国到处都是。根据欧盟的统计数字,1998年各国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比重,除了南欧的四个国家和爱尔兰是在23%以下外,瑞典、丹麦、芬兰、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都在30%以上,奥地利、意大利、英国都在28%左右,其总体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2001年,欧盟15个成员国约3.8亿人口的平均社会保障支出达到6405欧元(相当于64000人民币)。在1993~2001年的8年当中,欧盟成员国的老年人平均福利支出已经从1764欧元提高到2574欧元;健康福利平均支出已经从1229欧元提高到1736欧元;伤残福利平均支出则从363欧元提高到505欧元,这三项整体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2.政府高税收。2002年5月美国《福布斯》发表的关于世界30个国家税收调查结果显示,法国人承担着全球最为沉重的税赋,而且自2000年来连续3年居世界各国之首,税赋压力指数为181.2点,比利时以164.2位居第二,以下依次为中国(154.5)、瑞典(149.3)和意大利(147.5),德国和美国分列第15和16位,英国居第18位。一个企业主在法国的征税率是70%,而在中国香港才只有21%;同样,比利时企业家如果在俄罗斯和新加坡经办企业,其净工资收入要比在本国高出一倍。税赋指数是根据最高个人所得税、公司税、财产税、增值税和职工、雇主支付的社会保障税收等一系列指数综合计算得出的。税赋指数越高,企业主压力越重。 3.生产高成本。以法国企业为例,对法国雇主而言,他们雇佣一个拿最低工资的普通劳动者,所支付的月工资并不仅仅是属于员工的那6000多法郎,还必须为该雇员交纳各种社会分摊金。其中包括全民社会捐助、社会疾病保险、养老基金、工伤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失业基金等。在上述各种缴纳中,以1998年收入计算,最低工资收入者本人要交纳1626.26法郎(约248欧元),每月所得的纯工资为5037.41法郎(约768欧元);而雇主支付的部分为2499.54法郎(约381欧元)。也就是说,在法国,老板雇佣一个拿最低工资的职工,每月为他支付的钱的总数为9163.21法郎(约合1412欧元)。 4.社会高失业率。在上述情况下,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即千方百计地增收节支,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劳动力价格昂贵,许多企业就尽可能地减少雇员人数,这成为节约开支的基本方法。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也减少了一些失业者寻求工作的动力。比如说,一个合乎条件的失业者在美国一般情况下只能领180天相当于自己原来60%工资的救济金,而在德国到2004年为止,按规定可以领6个月到30个月相当于本人净收入67%的救济金。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德国的失业率在2004年是10%,情况比较好的波恩也在7.3%左右。类似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欧盟其他一些成员国的就业状况也产生了同样的影响。在1993~1997年间,各国的失业率平均在10%稍多一点,2001年下降到相对最低点7.4%,此后再次反弹,到2003年,15国的平均失业率又上升到8%。 5.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在欧盟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福利、高税收、最低工资水平规定、工时的缩短以及对雇员权利的广泛保护等,都对企业雇主的经营、资金积累以及发展和竞争造成了很大压力。一些企业陆续将业务转移出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躲避欧洲高昂的经营成本。雷姆沙伊德市(Remscheid)的汽车门栓制造商Edscha公司已把近600个工作岗位转移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厂,其中不仅包括生产线的基础岗位,还包括技能要求更高的研发岗位。Edscha总部现在仅有180个工人,而十年前有700人。负责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海根·威斯纳(Hagen Wiesner)说:客户需要更廉价的产品,而公司在德国的工厂越来越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当然就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在1997年之前,就GDP总量来看,整个欧盟15国的水平要超过他的主要对手美国。在1997和1998年前后,两者还处于不分上下的状态。但是从1998年开始,美国的发展速度却已经迅速超出。到2003年时,欧盟的GDP总量为8.9亿欧元,而美国的GDP总量已经高达11.3亿欧元。 6.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也不是主要由政府花钱买的。无论是一般税收还是社会保障税收,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但是由于上述几个逻辑环节的问题,就自然出现社会保障支出大于上缴费用的结 果。除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采取的消极雇工和一部分人因为能够享受到不错的社会福利而不愿工作外,欧盟各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龄化。根据欧洲统计组织发布的信息,1960~2000年期间,欧洲各国男性平均寿命已经从67.4岁延长到了75.3岁,女性平均寿命已经从72.9岁延长到了81.4岁;2000~2020年间,欧盟15国15岁以下的人口将从63.4百万锐减到49.4百万,15~24岁的年轻人将从46.8百万锐减到38.9百万,25~49岁的壮年将从139.3百万锐减到119.7百万;而同期内,50~64岁的人口将会从65.7百万激增到85百万,65~79岁的老龄人口将从47.3百万激增到59.7百万,80岁以上的老人将从13.9百万激增到24.8百万。 优点:范围广,福利程度高,具体数字就补给你找了,太麻烦了。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