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黄土地貌包括黄土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按其所分布的位置,又可分为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
(一)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沟谷形态复杂,种类繁多。沟谷形态受沟谷发育时间、所在地面坡度大小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根据沟谷形态,可分以下三类。
1.冲沟 冲沟是黄土高原上分布很普遍的一种地貌,它们大都是晚更新世黄土堆积后侵蚀发展起来的。冲沟形态虽很复杂,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狭窄的V形横断面,沟缘明显,纵剖面倾斜陡急。黄土冲沟发育过程与在其它松散沉积物上发育的冲沟类似,也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和冲沟四个阶段,各阶段地形特点见流水地貌一章。
2.干沟 是发育在早、中更新世黄土中的侵蚀沟谷,以后经晚更新世黄土堆积成洼地,近代流水切割洼地,形成干沟。少数干沟沟底已切入基岩。干沟平时没有水流,仅在雨后有短期流水出现。千沟比冲沟长而宽,纵剖面相对平缓。
3.河沟 河沟是黄土堆积前早已存在的沟谷,黄土堆积复盖谷地成洼地,以后经流水切割,形成河沟。它一般是黄土区现代河流的第一级支沟。河沟沟底发育在基岩上,谷底宽浅,呈屉形,纵剖面平缓。河沟在一年中有较长时期的水流,旱季可能干涸。
冲沟、干沟与河沟的关系是支沟和主沟的关系,冲沟是干沟的支沟,干沟是河沟的支沟。
(二)黄土沟间地貌
我国黄土高原沟谷之间的地貌主要是塬、梁和峁。另外,还有
1.黄土塬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或黄土平原被沟谷切割后存留下来的高原面或平原面(图8-16)。塬面平坦、塬坡较陡,周边为沟谷环绕。塬面积较大,一般在100km2以上。侵蚀后呈指状的塬,称为破碎塬。塬是黄土堆积在平坦开阔古地面上形成的。
2.黄土梁 梁是沟谷之间的长条形高地。长度大小不等,最长达几十公里,宽几十米到几百米。具平坦顶面的梁,称为平顶梁;具明显倾斜表面的梁,称为倾斜梁;呈波状起伏的梁,称为起伏梁。黄土梁大多是黄土复盖在梁状古地形上形成的,也有少部分梁是黄土塬侵蚀后形成的。
图8-16 黄土塬
图8-16 黄土塬
3.黄土峁 峁是圆形、近圆形的黄土丘(图8-17)。峁坡呈凸形坡,坡度20。左右。两个峁之间为下凹的鞍部,称为墕。若干个连接在一起的峁,称为梁峁。梁和峁大片分布的地区,称为黄土丘陵。
图8-17 黄上梁、峁、丘陵、沟谷
图8-17 黄上梁、峁、丘陵、沟谷
4.黄土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三)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带走土粒,形成洞穴,并引起洞穴上部和侧方土体塌落,形成黄土特有的潜蚀地貌。黄土潜蚀地貌有以下几种。
1.黄土碟 黄土碟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近似碟状的浅凹地,深数十米,直径十余米。它是地表流水下渗浸湿黄土,溶解了黄土中部分可溶性物质,同时在重力作用下,使黄土逐渐压密,地面发生沉陷形成的。它多出现在平缓的地面上。
2.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指地表水汇集在黄土裂隙中进行潜蚀而形成的洞穴。陷穴可分为竖井状、漏斗状和串珠状陷穴三种。竖井状陷穴呈井状,口径小而深度大,常深达20m以上,主要分布于塬边地带。串珠状陷穴是由几个陷穴串珠状连续分布组成,各陷穴间常有孔道相通。串珠状陷穴常分布在地面坡度大,坡面长的梁峁斜坡上,它为沟谷的进一步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3.黄土桥 两个陷穴间的通道不断扩大,在陷穴间残留的土体就形成黄土桥。
4.黄土柱 地表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冲刷和潜蚀,使其不断扩大而引起黄土局部崩塌,残留的土体形成黄土柱。黄土柱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