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大都市这部电影怎么样

大都市这部电影怎么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大都市这部电影怎么样

很好看《大都会》的同名原著描写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二十八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攫取新的东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车穿过纽约市去理发。路上,他不停和相关人员开会,商讨日币的涨跌情况;他遇到一场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后来这场示威变成了一场骚乱;他的车子穿过一支送葬的队伍;安全主管向他报告:有个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正伺机杀他。2003年出版的《大都会》被认为是近年来美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百度百科)作为风格化的作品,特别是柯南伯格的作品,《大都会》晦涩难懂是必然。以《暴力史》最为出名,貌似柯南伯格每部作品都会谈论“暴力”。《大都会》原著谈论的就是暴力——与互联网经济泡沫挂钩的暴力。这样题材的小说被柯南伯格拿来改编一点也不奇怪。 首先,这是一部话痨电影;其次,柯南伯格cult电影的风格在《大都会》里被大量运用:肮脏的街道,大篇幅的城市夜景,突然而来的暴力。从视觉观赏角度来说,本片风格化的影像很具观赏价值,本就故事性不强的电影,看的就是一种“柯南伯格式”的感觉。怪异的台词,角色们总是死人一样的表情,柯南伯格就是要让你感到压抑和不适,末日般的氛围贯穿整部电影。 简单点说,主人公艾瑞克是个不快乐的年轻人。他的不快乐源于孤独,迷茫,和外界带给他的焦虑。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我觉得柯南伯格是成功的,他把艾瑞克这个人物塑造得很饱满,镜头也几乎每秒不离男一号。艾瑞克经常表情僵硬(孤独);每天都要体检一次(忧虑);很喜欢做爱(压抑),还喜欢与别人谈论经济现象,但资产上亿的他真的在意吗?我觉得答案是不。除了片尾知道自已要被枪杀那场戏,艾瑞克就只是在影片中段,得知自己喜欢的嘻哈歌手去世后才情绪激动,泣不成声。影片穿插这段戏是有点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个人觉得那是为了侧面表现艾瑞克对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并真正不在意而为之。关于这点,最有力的论据在影片最后一段戏——艾瑞克与他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时长几十分钟的对峙。前雇员一直在指责艾瑞克的种种行径,还试图为杀艾瑞克找一个“正当理由”。而艾瑞克总是说些有的没的,仿佛他就是一个受到别人的威胁后很直接地保护自己的动物。综合来看,艾瑞克代表了华尔街那些衣装革履、冷酷蛮横的企业家们。有时候,复杂的问题之所以被简单地解决掉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使用了暴力。艾瑞克真正崩溃是在被一个混混恶意地抹了一脸蛋糕后,而他崩溃后的直接表现就是使用暴力,用保镖的枪杀了保镖,之后去理发的那场戏——无厘头的经典一幕,大段无关紧要的台词和行为很“昆丁”。这段戏多次聚焦了艾瑞克那张死人一般的脸,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效果。似乎“暴力”是一个贬义词,但我们真的很难真正评判社会上那些企业家的暴力“行事”是对是错,经济社会之复杂程度难以想象。甚至在一些地方,经济的目标和功能被无限制地引伸和泛化,经济头脑彻底置换了文化头脑,导致文化建设的弱化和扭曲。我不知道《大都会》是否在主要表现这点,但我确信这是它所要表达的一个事实——这是一个让人无望的、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反乌托邦的世界。由此,我觉得《大都会》有它自己的艺术魅力,并且与现实社会达到了连接后这种艺术魅力就升华为了艺术价值。 作为罗伯特·帕丁森想证明演技的作品,他给人的感觉是百分百投入的,这值得鼓励,当然也离不开柯南伯格对他的辛苦调教。帕丁森在念台词的时候就给人一种阴森感,再配上那张冷峻的脸庞,柯南伯格选择他饰演艾瑞克颇具成效。出场很短的朱丽叶·比诺什奉献了出位的表演,和帕丁森“擦枪走火”那幕很有视觉冲击力...... 《大都会》有一个关键的元素,那就是“无政府主义”。“经济泡沫”的破裂引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示威一旦失去被约束性就会失去控制,从而演变成骚动、暴乱。可以清楚地看到艾瑞克对外界的暴乱并不在意,仿佛一个磕过药的亿万富翁在享受着“噪音”把他拖入迷幻深渊的感觉。老鼠,这个不受普遍大众喜欢的动物,在《大都会》里被暴动者讽刺性地比喻为流通货币,拜金主义的崩塌,往往正是这种暴动所提倡的“信仰回归,文明回归”所致。试想一下,如果某一天老鼠真的变成了货币流通,那这种原本被人们厌恶的动物会不会变得人见人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