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萩有哪些特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刘铁城)
一叶萩〔Securinega suffruticosa(Pall.)Rehd.〕别名叶底珠。为大戟科落叶小灌木。主产于我国东北及华北各地;陕西、山东、江西、台湾帆首、湖北、广西、四川等省区亦有分布。以叶、嫩枝及果实入药。主要化学成分为一叶萩碱、别一叶萩碱、甲氧基别一叶萩碱、一叶萩醇A、B、C。对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适用于治疗急性脊髓灰质炎的后遗症,各种运动机能及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等。味甘、苦,性平,有毒。有祛风活血、补肾强筋的功能。主治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眩晕、耳聋、神经衰弱、嗜睡症、阳萎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1—3m。茎丛生,小枝上半部多下垂。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椭圆形,长3—5.5cm,宽1.5—3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花单性,雌雄异株,腋生,3—12朵簇生于叶腋;萼片5,卵形;无花瓣;雄花有雄蕊5枚,比花萼长,着生于5裂花盘的基部,有退化子房;雌花子房上位,3室,花柱3个,花盘全缘。
蒴果三棱状近球形;熟时红褐色(图17—1)。
图17—1 一叶萩形态图
1.果枝 2.雄花 3.雌花 4.果实
二、生物学特性
种子发芽率90%,在适宜的发芽温度(20—25℃),约4天出苗,出苗率88%,如温度降低至10℃,出苗率明显减少(50%),且出苗所需时间较长。
经化学分析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一叶萩,其叶子的产量及一叶萩碱的含量均有明显的不同(表17—1)。
表17—1 不同产地一叶萩生物碱含量的比盯塌较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一叶萩耐干旱,故宜选择向阳的平地,山坡地及丘陵地栽种。土壤以肥沃或中等肥力的砂壤土或粘壤土,pH以弱酸到弱碱性范围为最适宜;但过粘和地下水位过高的低洼地段,则不宜栽培。
对肥料有良好反应,因此在秋耕时(或播种前)应施用足够的基肥,施用量可根据地区的土壤肥力状况而定,通常每亩可施厩肥3000kg,在比较贫瘠的土壤可适当增加基肥的用量。北京地区,春季比较干旱,当土壤解冻以后,应将土壤耙平,趁整地后土壤潮湿时立即播种。
(二)繁殖方法
主要用种子繁殖,但亦可用扦插繁殖法。
1.种子繁殖
可采用直播及育苗移栽。
(1)直播
适用于潮湿地区或有灌溉设备的地段上。在北京地区,适宜在每年早春5月或秋季8月上旬播种。条播或穴播,行距60—170cm,开浅沟播种,沟深3—4cm,覆土2—3cm,播后稍行镇压,并灌水一次。当温度在18—22℃范围,约10—15天出苗,出苗率达65%。苗出齐后,间苗一次,株距35—45cm。穴播,每穴宜播种10—15粒,穴距60×35—45cm,每亩播种量0.5—1kg(条播每亩播种量约1—1.5kg)。
(2)育苗移栽
在没有灌溉设备的较干旱的地区,采用直播法往往不易获得良好的效果。此种条件,适宜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在北京地区,育苗期宜在早春5月上、中旬或秋季8月上旬。苗床宜选择向阳和灌水方便的地方。播种前,应整地施肥,每亩施厩肥:约3000kg,并作成宽140—150cm畦,长根据地形定。
畦作好以后,将畦面整平即凯轿圆可播种。条播行距25cm,开浅沟播种,覆土2—3cm,播后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潮湿,春播约10天出苗(秋播8—10天出苗),出苗率70%左右。苗出齐后根据苗的疏密情况,疏苗一次。
2.扦插繁殖
扦插时期宜在7—8月份,因此期间温、湿度较高,插条容易成活,如设有加温设备,亦可在春季扦插。选较坚实的枝条,剪成长15—25cm插条,斜插于砂床中,并保持较高的湿度,如温度在28—35℃范围,相对湿度80%以上时,约20—25天生根,插条成活率在40%左右。生根后移入冷床,准备翌年栽种。
3.定植
春季育苗者适宜在当年秋季10—11月或翌年3—4月移植;秋季育苗者宜在明年秋季移植。移栽时按行距60—70cm先用犁开沟,沟深约25—30cm,然后每隔25—30cm栽苗1—2株(穴栽每穴宜栽种2株)。
定植后立即浇水,在天气干旱时,应连续浇水2—3次,成活率可达100%。
(三)田间管理
播种后20天,苗出齐后,即应清除畦内杂草和疏松表土,以后每隔:15—20天除草、松土一次,候苗高40—50cm时,可减少松土次数,约每隔1—2个月除草一次。生长两年以上的植株,每年可松土除草2—3次。
为了提高鲜叶的产量,除播种当年施用足够的基肥外,每年或隔年春季或晚秋仍需进行追肥,每亩可施厩肥3000—4000kg,沟施。
在生长过程中,要进行剪枝,以提高鲜叶的产量,如于冬前在靠近地表处将枝条全部剪去,翌年春即可生出更多的新枝(表17—2)。
表17—2 剪枝对一叶萩鲜叶产量的影响
在北京地区,生长第一年可结合采收在9月下旬剪枝1次;二年以上的植株,结合采收每年可剪枝2次,第一次约在7月上旬,第二次宜在9月下旬进行。在生长季节较短的地区亦可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结合采收剪枝一次或两次。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叶萩白粉病
(Microsphaera securinegae Tai.et Wei.)
该病主要发生在7—9月,发病初期,可以在叶子背面看出有一层不明显的白粉,有时也会发现在叶部有不规则的黄褐色的病斑出现,后期叶部则出现多数小黑点。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B0—10生物制剂防治或50%托布津1500倍液喷雾。
其它还有象鼻虫、卷叶虫、潜叶蝇、金龟子为害叶片。
三、采收与加工
果实成熟以后,果皮则自行开裂散落,因此,确定适宜的采种时期是十分必要的。经研究认为,果实从绿色转变为黄绿色期间(即果实进入蜡熟期以后)为适宜的采种期,此时采收的种子发芽率可达90%左右。果实采后,放于阳光下晒干,干后将种子脱出,清去果皮及杂质,即可进行贮藏、留种。
叶子的采收在北京地区,春播者当年秋季(约9月下旬)可采叶一次。生长两年以上的植株,每年可采收两次,第一次在7月上旬,第二次在9月下旬采收。采收时,在离地表8—10cm处,将枝条全部剪下,进行晾晒,晒干后进行敲打,使叶和嫩枝脱落,即可包装。
一般生长2—3年的植株,每亩可收获干原料125—2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