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悲怆是贝多芬伟大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首(按顺序)出名的、有代表 性的、被出版商附加标题的重要作品。在整个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悲怆 奏鸣曲也是作为他第一阶段创作期的必须提及的重要的代表作品(同期还 有英雄交响曲等等),可见其地位。而月光是偏中期作品,个人认为可算 作古典至浪漫的一个小小的分水岭(月光第一乐章打破了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的传统,踏板的全面使用也可算作“正式”宣告了现代钢琴的全面登场),也是相当有代表性和重要的作品。比 较两部作品的难度,特别是教师作为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决不应单单从纯 技术的角度看,对作品内容、表达情感深度的理解能力(这里会涉及触 键,踏板的运用,rubato的运用等高层次技巧),更为重要。如果比较整 个的两部作品,难度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本帖有个限定范围:悲怆一乐章 和月光终乐章。这是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两个乐章也是各个音乐学院 钢琴考试(包括主、副科)考学的常用曲目,难度的分析和比较一定程度 上是可行的。 分析这两个乐章的差别,最主要应该先从乐章在奏鸣曲中的作用和地位来 分析。众所周知,奏鸣曲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流行最风靡的题材, 它的深度,影响力的体现,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乐曲结构,即曲式:奏 鸣曲式。简单来说,奏鸣曲在那一时期是一个三(四)乐章的题材,而真 正运用标准奏鸣曲式写作的部分,通常只有第一乐章。而奏鸣曲式由于其 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使得表达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成为可能, 所以倍受当时作曲家推崇。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奏鸣曲中(包括海顿莫 扎特贝多芬),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最能体现其内容、思想、深度、 全曲精髓的部分。第一乐章在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奏鸣曲中,几乎是全曲思 想的主要展现。而悲怆和月光这两部作品同样如此。简单介绍一下,奏 鸣曲的二乐章,通常为慢板乐章。终乐章,快板乐章,回旋曲和回旋奏鸣 曲式较多。回旋奏鸣曲式是回旋曲和奏鸣曲式的一种结合。由于其奏鸣曲 式概念中的发展部由回旋曲曲式中本身存在的插部演变而成,所以,此曲 式的冲突性大为降低,思想内容深度也相对缩减不少。这是由原因和道理 的。奏鸣曲作为多数有三个乐章的套曲体裁,其常见的主要表现手法(从 贝多芬时期开始为甚)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强烈的个性表达,丰富 的思想内涵,戏剧性的激荡人心的冲突。通常篇幅也较长。第二乐章,慢 板,抒情性,激烈冲突之后的冥想,恬静,优美。第三乐章,回旋曲的快 板,单纯的回旋曲曲式源于民间庆典,由主部、主部再现和无数插部构 成:即A-B-A-C-……-A。这样的曲式,会强调主题的特征,同时展开不会 太远,相对篇幅不会太过冗长,毕竟已经是终板乐章,利索的结束是作曲 家的主要目的。回旋奏鸣曲式具备二者的特征,但体现的仍是回旋曲的目 的,既单纯、热烈,快速。经过上面的简单叙述,出于这些原因,贝多芬 作品乐章间的难度差别和技术特点一目了然!以上是广义上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