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style为什么在中国会这么流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不明就里的人估计得花一些时间才能反应过来,《江南style》其实是一部讽刺作品。这首由韩国流行歌手PSY表演的单曲出现在7月,而后荒唐地传播开来。单曲的视频具备一切正经的韩国流行音乐(K—pop)的标准元素:一如既往经过严密设计的舞蹈、极尽夸张的造型、以及由擅长制造热点的韩国娱乐产业打造的光鲜的价值观。我的同事John Seabrook在他本周杂志上的文章里把这类韩国音乐称为“流水线产品”。 但最重要的是,《江南style》有种自嘲式的幽默。(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请无论如何放下手里的东西,放下手术刀、摘掉航空交通管制的耳机,先来看看这个视频。)这种讽刺意味使得视频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它有3亿的点击率,完全打败并嘲弄了其他正经的韩国流行歌曲。这也应了我同事John Seabrook那句话:“程式化的文化产品是走不远的。” 在中国,《江南style》在流行之余还引起了人们一种特别的情绪,人们不禁追问:为什么我们没有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尽管,在一个中国城市,游走的歌手和舞者就能比韩国全国都多,但中国娱乐产品似乎终究在政治影响力、资金调动力和市场影响力略逊韩国一筹。中国的领导人总是不断谈到国家“软实力”——开办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试图与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çaise)抗衡;还在一些可能已经厌倦美国主导的新闻体系的小国,建立广播站、电视台。去年,中国甚至提出要在国家建设中把文化放到优先位置,并决心要在全球文化体系中树立起中国自己的文化品牌。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中国版《江南style》?估计没什么可能。在首尔延世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的中韩专家鲁乐汉(John Delury)教授表示,“歌手PSY是一个讽刺艺人,专门以搞笑为乐。比起中国,韩国喜剧作品中有更多的讽刺元素,而且创作质疑、嘲弄韩国的社会现象和政治等的作品不会受阻碍。在我看来,尽管世界文化各有不同,全世界的人看到一个外国人恶搞自己逗乐,都会乐在其中。这样的东西很有意思。但中国在这方面,尤其是为了显示官方的软实力,一般只愿意输出展示自己伟大古代文明以及经济发展的作品,而这些东西并不是那么吸引人。” 在中国文化圈,这种中国作品吸引力不够的现象有个名字——“《功夫熊猫》问题”。之所以用这部美国梦工厂(DreamWorks)2008年的动画命名,是因为,这部对于功夫和熊猫这两大中国元素运用得最成功的电影,偏偏不是中国人创作的,中国的电影人都不敢“玩”这类严肃的题材。中国导演陆川就有一个例子。他曾经答应为北京奥运创作一部动画,但当开始制作,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不能够去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事后陆川写到,“我一直从相关部门接收到各种要求,指导我这部片子该怎么拍。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这部动画必须弘扬中国文化。这些要求对于该要怎么去表现中国文化还给出了特别具体的规定。还有其他的一些意见就是要去宣传奥运、弘扬中国文化、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在这种压力下,我和合作者们都有种窒息的感觉。那种去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的的快感没有了,想象力和创意也连同消失了。最终这部原本计划好的动画就搁浅了。” 当年《功夫熊猫》上映的时候,中国有一个设计师呼吁抵制该影片,因为汶川地震刚过,影片不合时宜(四川是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但陆川却有其他的看法,“看过影片之后,我觉得电影制作人给了我们上了特别好玩又很有启发的一课,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去面对、理解和展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怎样去将它和其他的文化一同呈现出来。” 尽管歌手PSY并没有碰这些严肃的题材,但他确实做得不错,凭《江南style》获了奖,引来不少中国艺人的羡慕。在一部被《中国数字时报》推荐的连环画中,作者画了他称为《上海style》的中国版《江南style》。漫画里的舞者并没有因其疯狂的表演赢来人们的赞赏,相反却因“过度活跃”、“到处乱跑”而被送入精神病院,最终还变成了一只猪。 目前看来中国的《江南style》要出现还遥遥无期。鲁乐汉教授还补充道,“中国政府严格监控着国内的文艺创作,过于流行、娱乐的东西一旦不被买账就会被禁止。在韩国却正好相反,尽管环境高度商业化,但创作自由度也很高,很少受到政府的干预,艺人和公司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跟中国的政府官员开玩笑说,如果他们发现韩国流行音乐很火就想去简单地复制过来,会毁了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