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谈迁的资料

谈迁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谈迁的资料

谈迁(1594~1657) 中国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 ,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启元年(1621)始 ,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讹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6年,完成《国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参与修史,但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清顺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四年,全稿被窃,愤而重写。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携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访询故明遗老,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材料,校补厘订《国榷》。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十三年夏,南归海宁。次年夏又应沈贞亨聘,去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作幕,后卒于幕所。其他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枣林集》等。《枣林诗文集》,明清之际谈迁撰。谈迁(一五九四——一六五七);字孺木,号观若,浙江海宁人,明末诸生,入清后以遗民终老。谈迁自幼聪颖好学,“舞象,入学为弟子员”,后又受“廪饩高等”。但在明朝末年经世致用学术风气影响下,谈迁生精力搜讨撰术明代社会的治乱根源。他一生著述,除编年明史《国榷》外,还有方志《海昌外志》、笔记《枣林杂俎》、《枣林诗集》等。谈氏家境清寒,交游不广,所有著作生前竟无一篇刊印,死后只有抄本流传。在传抄中难免钝误讹夺。更兼清代文网严密,学者为避清廷忌讳,抄写时改动部分字句,甚至抽弃部分篇章,亦势在难免,清代藏书家吴骞称其所得变迁诗集一册即非全豹,又称谈氏全集共十二卷。而今所见风家抄本,均为文四卷、诗一卷,与吴氏所称相差甚远,盖为谈迁全集之部分内容。谈迁重写《国榷》zt 明末清初,年过半百的谈迁把写完的《国榷》藏于家中,不料被贪财的窃贼偷走。面对厄运,坚强刚毅的谈迁没有沉沦,决心重写《国榷》。从此,谈迁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专心致志编撰《国榷》。为了史实,不顾年迈体衰,不顾日月风雨,坚持考证,坚持走访知情人。数年后,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一部史料详实的《国榷》完成了。谈迁始终不渝的治学精神也和不朽的史书《国榷》一样,留给后人一座丰碑。明末有位穷秀才,名叫谈迁,决意博览群籍、详加考订,编纂一部真实可靠的明朝信史。从1621年开始,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其中的艰辛苦不堪述。就这样铢积寸累,再经考证取舍,且六易其稿,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七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巨著《国榷》。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1647年8月的一个夜晚,盗入家门,见别无他物,就把《国榷》手稿席卷而去。这时候,谈迁已经53岁。面对沉重打击,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噫,吾力殚矣!”但谈迁并未就此沉沦,而是迅速从打击中挺立起来,“吾手尚在,宁已乎!”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走百里之外,遍考群籍”之路。又经四年努力,终于第二次完成《国榷》初稿。这一年,谈迁57岁。初稿之后是漫漫的校正之路。1653年,谈迁有机会进北京为人作书记,结识了几位著名藏书家。经过两年半的辛勤查访,又搜集到大量宝贵资料。返乡之时,谈迁在金钱方面一无所获,唯“筐中录本,殆千百纸”。他喜不自禁,连称“余之北游幸哉!余之北游幸哉!”三十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没有白费,《国榷》全书一百零八卷,凡五百万言,为治明史者46所必读。 谈迁是个穷秀才,从运河返回故里一年多后就去世了,《北游录》成书后没有刊刻,只有抄本流传于世。1947年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从传抄本转录《北游录》,随笔勘正,寄希望于“好事者能付之梓”,直到书成三百多年后的1960年始有中华书局首次出版。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编修的地方志,大都把古今名人纪咏当地的诗文作为附录。可是,翻看当年谈迁经过并纪咏的枣庄区域的古今志书,都没有附录谈迁的诗文。原因是清代、民国初年编修史志的前人大都没有看到《北游录》,所以沿运河的地方志便没有收入谈迁的有关纪咏,后人修志多看的是前人的地方志书,谈迁的《北游录》虽出版了40多年,至1997年已是第三次印刷,知之者依然甚少。谈迁两次在运河船行,共二百多天,每天他都细心访问船夫、里老,察看碑记石刻,记录了有关京杭运河的众多资料,除嘉兴至杭州段运河外,几乎每处都有他的纪咏。 1653年闰六月甲子,谈迁赴约客居嘉兴,5日后与朱之锡沿运河北上,舟行66天至江苏邳县、山东峄县界。自台儿庄舟行7日至济宁州,再行17日至临清,又3日至德州城。此次北上,自嘉兴至北京约120天,在运河山东段舟行27天。谈迁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于1656年(顺治十三年)早春,从运河乘船返回故里。这次在运河舟行共107天,其中在山东段约50天。往返途中,谈迁在运河山东段赋诗40余首。 谈迁北游南返京杭运河,用心收集沿途资料,不辞劳苦。同行北上的朱之锡在《北游录》序中说,谈迁沿途或听或看,轶事新闻,一堵断墙,一块残碑,都认真考究。因此,他对明末清初有关京杭运河资料的收集整理较为翔实,是研究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京杭运河从北京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其长度相当于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的10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古老的大运河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它既是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又是为民造福的水上黄金通道。研究京杭运河的历史变化,探讨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谈迁的《北游录》记述了清初京杭运河北京至嘉兴的大量资料,研究运河文化应该感谢这位辛勤的史学家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