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弹怎么穿甲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说普通子弹装上穿甲弹就能反坦克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穿甲弹有两个特点,一是炮口动能大,二是材质坚硬。炮口动能大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较高的初速,二是较大的弹体质量,因为E=1/2*mv^2材质坚硬主要靠原材料实现,国内现有的以钨合金居多,美帝则以铀238为主(有微量辐射,但人家的仗都不在本土打,不担心辐射污染,原子弹用的是铀235)。当然,除了上述特点以外,好的气动外形和飞行过程中必要的稳定措施(如APFSDS)都是不可缺少的。凭借上述特点,穿甲弹在击中装甲目标时,以强大的动能击穿装甲,可以说是以硬碰硬。普通子弹没有“装上穿甲弹”的说法。子弹种类里有单独的穿甲弹分类。只是弹芯材料由钢芯换成了钨合金的,弹体质量增加,但是初速变化不大,枪口动能变化不大。因此,这类小口径穿甲弹的穿甲威力有限。而且为了达到穿甲的目的,口径一般在12.7mm、14.5mm这类大型枪械上,西方有20mm的,已经是枪和炮的口径划分的零界点了。现代坦克多为复合装甲,厚度多在数百毫米,而且披挂反应装甲,个别的有主动防御系统。这类装甲目标一般由100mm、105mm、120mm和125mm的穿甲弹对付(此处不赘述反坦克地雷、导弹、火箭弹、攻顶弹、破甲弹、包括过时的碎甲弹等其他手段和弹种)。小口径的子弹,即便是穿甲弹也不会对坦克造成伤害。如果运气好,子弹能击中坦克上外露的光学或者电器部件(横风传感器等),造成损伤,就已经是万幸了。但是,子弹反坦克的案例在二战时期确实有过,在欧洲战场。好像苏芬战中中有过。当时的口径也很大,已经不是现在的5.56、5.8、7.62、9mm常规口径子弹的概念了。而且当时坦克的装甲/铁皮薄,也不是现在动辄数百毫米装甲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