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石油会战是什么时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世纪50年代末,在东北松辽平原发现了石油,面积多大,储量多少,都还是个未知数。国家组织了石油大会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了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的“三边”方针,在这片古老的黑土地上吹响了石油会战的号角。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比较困难的时期、比较困难的地区、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并在战胜各种困难中取得了胜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很明显,依靠外援这条路走不通。当时国家由于实行“大跃进”经济政策造成的失误,以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开发大庆油田。而且大庆油田地处东北,冬季严寒,夏季沼泽,吃住都成问题,自然环境恶劣。为此,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会战。这一重大举措,立即得到党中央的批准和支持。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2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从当年退伍兵中动员3万人交给石油工业部参加开发大庆地区新油田工作”的决定。不久,中央军委又决定给大庆分配3000名转业军官。1960年3月,1万多名由新疆、玉门、四川、青海等老油田来的石油职工和3万多名解放军转业官兵及大专院校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大庆。国务院各部门和黑龙江省支援石油会战的干部工人,也陆续到达大庆地区,揭开了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的篇章。
会战伊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战队伍,陆续到达指定的区域,自己动手搭起了帐篷,有一字形的,有院落式的,还有重叠式的,在这个大草原上安营扎寨,投入到了会战的洪流之中。路在何方?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人烟稀少,几乎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由于会战人员、车辆的来来往往,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小道和大路,给草原勾画出了新的交通线。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遇到了生产不配套、生活条件差的矛盾和困难。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是迎着困难前进,还是畏难不前?4月29日,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草原上召开(图2.6)。“铁人”王进喜代表5万多名石油会战职工吼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一场千军万马战大庆的艰苦创业历史,从这一天开始谱写。石油会战职工夏季站在没膝深的雨水中施工,冬季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野外坚持生产。水,在会战中是多么重要。没有现成的水井,多是就地挖井,或是在附近的水泡内取水。虽然水质不好,但还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开钻打井要用水就从临近的水泡内取水,有时候是由人排成长蛇队形,用脸盆、水桶从水源向井场传递,以保证钻井用水。
图2.6 1960年4月召开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
从全国各地调运来的设备、物资器材,都要在萨尔图车站集散,使这个区区弹丸之地,只有三股道岔的末等车站,不堪重负。站内站外,凡是能卸货的地方几乎都堆满了物资器材。为了减轻车站的压力,昼夜有人员值班,货车随到随卸,并把卸货地点从萨尔图车站向东西延伸到让胡路、龙凤、安达等车站。同时还组织人员采取了蚂蚁搬家式的战术,凡是人能扛得起、搬得动的货物,都由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靠人力去完成。那些笨重的机械设备则由少数的吊车、卡车吊装外运,尽量减少在车站积压的时间。在会战中已经没有休息日和工作日的区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还有近2小时的班务会,总结当日工作布置次日工作。在那会战的日日夜夜,严寒酷暑,都不曾阻止会战的脚步。为石油拼搏,为国家作贡献,虽苦犹荣,累而无怨,这是会战队伍的心声。
“干打垒万岁!”在一次万人大会上,是石油工业部康世恩副部长喊出的铿锵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一个口号。也正是那数以万计的干打垒房屋,使会战职工家属在这茫茫大草原度过了第一个严冬,没有冻坏一个人、一台设备。干打垒施工进入高潮之时,也是雨季来临之际。一批房打起来了,一场大雨使它们顷刻间化为一摊泥土。大雨过后,清理了现场又继续打。就是这样打打塌塌,塌塌打打,经过几个月的拼搏,一幢幢干打垒房屋在战区拔地而起,为草原增色不少,为石油会战解决了后顾之忧。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天当房屋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五两三餐保会战,为国夺油心欢畅”。通过大规模的油田勘探,迅速探明了一个面积达860多平方千米、储量达22.6亿吨的特大油田,打破了陆相沉积贫油的观点。与国外同类油田相比,美国拿下东得克萨斯油田用了9年,苏联拿下罗马什金油田用了3年,而大庆油田从第一口井喷油到1960年底探明大庆长垣储油面积,只用了1年零3个月,“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
按照“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的方针,在全面勘探的同时,又开展了油田开发试验工作。油田规模不断扩大,原油产量不断上升。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缓解了国家缺油的局面,解决了会战资金不足的困难。到1963年底,原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生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67.8%,为中国石油自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依靠“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大庆石油会战为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
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夺目的篇章,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它的历史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人们将它概括为三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大庆会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度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当时国家被迫中断“二五”计划,实行经济调整,大批工厂和项目“下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当局又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从苏联进口石油产品锐减,全国成品油供应紧张,城市公共汽车背上煤气包,军队执勤、训练受到严重影响,国家安全遭遇空前威胁。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庆石油会战只用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探明22.6亿吨石油地质储量,并在三年半时间里建成600万吨/年原油生产能力和100万吨/年炼油加工能力,生产原油1166.2万吨,上缴利润和折旧10.7亿元,实现了国内石油产品基本自给。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度过严重困难,顶住反华势力的压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坚定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大庆石油会战创造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会战模式,是在当时经济体制下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大庆石油会战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
第三,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激励和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铁人”王进喜成为一代石油人的楷模,大庆精神成为一代石油人的共同价值观。石油职工发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攻坚克难,越战越强,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