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杨嗣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杨嗣昌(1588~1641)饱览群书,颇有才能,工于写作,口才很好,曾六次上疏陈述边防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很受思宗器重,有相见恨晚之慨。当时,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义军很有声势。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他担任兵部尚书之后,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术。所谓“四正”是把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作为重点地区,“六隅”则是把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作为六处边地,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还要求增兵、增饷,并相应地提出筹措办法,令思宗非常满意。这些军事措施曾使义军受到挫折,但由于明军各部没有期望的那样严密配合,使他提出的原来限定于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前取得成功的“四正六隅”的办法,到了三月还没有奏效,只得上奏请罪,并且推荐别人替代自己,思宗不同意,弹劾他的官员反而受到处分。
这时清兵攻入墙子岭(今属河北)、青口山(今属河北),蓟辽总督吴广衡正喝得醉醺醺的,无法率兵作战,最终战败而死。京城危急,思宗对于和与战的态度摇摆不定,杨嗣昌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而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就率领诸将分道出击。然而,杨嗣昌手握兵权,事事牵制,使卢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崇祯十二年(1639),朝中部分官员弹劾杨嗣昌,可思宗仍然很信任他。十三年,张献忠等重新造反,思宗大为震惊,特命杨嗣昌为大学士督师,并赐予尚方宝剑,赴湖广前线指挥围剿。思宗还亲自设宴为他送行,并赠诗一首,把他比作周朝的方叔和汉朝的周亚夫,盼望着他马到成功,“一扫寇氛从此清”。杨嗣昌感慨涕零,虽然取得一些战绩:“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崴谷死者无算。”但此时的明朝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大多不服从命令,贺人龙与左良玉更是拥兵自重,不听指挥。
杨嗣昌虽有才能,却喜好自行其是,每件事都要亲自过问,部下作战时都要先向他报告后方可行动,往往错失良机。又固执己见,不听别人意见,诸将反过来也不听从他的命令,进退不一,使明军很难对付上下齐心、作战灵活机动的义军,因此,义军的烈火不仅未被杨嗣昌扑灭,反而愈燃愈烈。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张献忠出了四川,一天一夜奔驰三百多里,杀了襄王朱翊铭。朝野震惊,杨嗣昌也忧惧交加,旧病复发,不吃东西,三月初一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