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的文清路为什么要叫"文清"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文清路——赣州市一条闻名遐迩的纵贯市中部的主干街道,长约一千余米,是解放前至当今赣州市的主要商业街,是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之一,被誉为赣州的“王府井”、“南京路”。缘何命名为文清路?源于宋代赣州籍理学家、文学家、诗人曾文清,名曾几。蒋经国在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赣县县长任上(1940年—1945年)的1941年,以曾几的谥号命名该路为“文清路”。“文革”时期,该路改名为东方红大路,1979年恢复原文清路名称。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今赣州市人。其父曾准,刻苦好学,才华横溢,与理学家周敦颐为友,曾任集庆军节度推官,蓝田知县。曾几长兄弼、次兄懋、三兄开,均为进士出身,才德闻名。父兄对其影响颇大。宋徽宗年间(1101—1125),因兄曾弼任湖北提举学事时落水遇难,曾几被朝廷抚恤而授职将仕郎。宋大观元年(1107),特铨试500人,曾几获第一,赐进士出身,升国子学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后历任淮东、湖北茶盐公事,福建、广西转运判官,江西、浙西提点刑狱。宋绍兴八年(1138)因与兄曾开力主抗金,被秦桧排斥,乃辞职寓居上饶茶山寺。秦桧死后,出任台州知州等职,后官至敷文阁待制。 曾几为官善理财,清廉刚正,不畏强暴,被时人誉为清官。三次在岭南任官职,家无南物;任浙西提点刑狱时,处死刁吏张镐,百姓称快。浙江黄岩县令受贿,被两小吏抓获把柄,县令将两小吏关入监狱害死。曾几追查此事,有人告之县令是当今沈丞相门下客。对此,曾几毫无顾忌,速审此案,惩治县令。任应天府少尹时,有宦官前来索取钱财,府尹曲意逢迎,曾几力劝不可,宦官终未达目的。叛臣张邦昌死后,朝廷有旨每月赐给张家十万钱。曾几时任广东漕运司使,上疏停赐,朝廷准奏,从此取消张家抚金。 曾几擅长为文做诗,著有《易释象》、《论语义》、《经说》20卷、《文集》50卷;做诗近千首,所著《茶山诗集》被收入于《四库全书》。其文纯正雅健,诗自然清淡。南宋偏安后,所做诗悲愤时事,忧国忧民,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均师从曾几,尤为陆游所敬重。 在家乡除文清路之外,曾文清留下的痕迹并不多,为何?笔者认为是因其大多时间是在外做官之缘故,江西奉新人周蔚生在《茶山集跋》中讲得很有道理,其言“至茶山侨居上饶,已在晚年,二亲早逝,相距千数百里,亦无返乡之必要。大抵宦游之人,其居常无一定,事业之所寄,风景之所留,随在可以托迹,亦随在可以卜居。王安石移家,终老于钟山;辛弃疾移家,终老于铅山,世人不以江宁、铅山称之,茶山何异焉?”后人对曾文清的研讨、说词也不多。 有人认为,毗邻赣县田村的杨梅古村的居民,是当年“章贡四曾”的后代,这没什么问题,但说曾几出生在杨梅村,则不妥。其理由分述如下:曾几的父亲叫曾准,曾准有四个儿子,按长幼排序为长子曾弼、次子曾懋、三子曾开、四子曾几。据杨梅村《曾氏续修大成族谱》记载,曾准为44世祖,其四子应为45世祖,懋公次子造公为46世祖,造公长子臬公为47世祖。臬公由赣州世宦坊徙长兴乡之杨梅门外大屋下,为杨梅始祖。赣州世宦坊即现在赣州市区的和平路。臬公为曾几的侄孙辈,其为杨梅始祖,曾几出生在杨梅,则显然是不可能的。杨梅村的居民准确地说,应是曾几次兄曾懋的后代,若泛称为当年“章贡四曾”的后代亦未尝不可。 说到杨梅,人们很自然就会谈到该村的曾氏后人曾翔福(1930—1976)。曾翔福曾为江西行政学院组织科副科长。1958年进入江西大学,参加江西大学的筹建工作,后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等职。其人在工作单位及家乡百姓中口碑甚好。自改革开放后,杨梅村有许多青年考上中专、大学,现有学士、硕士学位的也不是少数。这也算是弘扬了“章贡四曾”的文笔源流,不辱“章贡四曾”后代的称号了。